banner
首页 > 文物保护 > 文保单位

文物保护

汉代建筑的活化石——渠县汉阙

作者:文物保护部 时间:"2018-09-13 19:45"
分享:

图片5.png

图片6.png


全国现存汉阙23处,渠县就有六处七尊汉晋石阙,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,是全国最多的地方。2009年中国文物学会命名为“中国汉阙之乡”。渠县汉阙不仅分布集中,而且保存也比较完整,是古人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,渠县汉阙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意义。

 沿土溪至岩峰的古驿道旁,耸立着六处七尊汉阙:冯焕阙、沈府君阙、家湾无铭阙、王家坪无铭阙、赵家村东无铭阙和西无铭阙。汉阙有石质“汉书”之称,是我国古代建筑的“活化石”。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,保存完整的而又最为悠久的地面建筑物现在只剩下汉阙了。如此稀世珍品,不仅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结构和复原一些汉代建筑提供了难得的依据,而且对于研究历史和艺术发展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。

渠县六处汉阙都是石质仿木结构建筑,皆为双体,东阙、西阙对称。除沈府君阙双体尚存外,其余5处仅存一尊主阙。所谓主阙(母阙)是针对副阙(子阙或耳阙)而言。在主阙的楼部以下,曾有与之相接的副阙,迄今还能见到一些痕迹。设置副阙一是增强阙的稳固性,二是给人以造型上的美观。

图片8.png

从外形看,渠县六处汉阙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,皆由阙基、阙身、楼部(枋子层、介石、斗拱层)和屋顶四个部分组成。阙基为一块厚重的长方形石板铺成,平稳而坚实,其上矗立着用整块青砂长石做成的阙身,呈下侈上收的侧脚式,有力地增强了整个阙体的稳定性。阙身上面是楼部,属骨架结构,由三块大石叠就。第一层为枋子层,雕刻着纵横交错的方柱,有表示两柱间起连接作用的横木,下面刻有栌斗,下接阙身立柱,上承枋头,四侧刻有角神(沈府君阙为力士),高浮雕或圆雕;第二层为介石,四面平直,布满浅浮雕方胜图案,第三层为斗拱,两侧为曲拱。沈府君阙、冯焕阙的斗拱设在阙顶底部的檐下,与我国房屋建筑的挑梁一样,王家坪、赵家坪无铭阙的斗拱不在檐下,而在檐下的薄石房、斗形厚石层之下,沈府君阙和蒲家湾无铭阙刻有鸳鸯交手拱,赵家村西无铭阙刻“!”形斗拱,真是千姿百态,五花八门,极具装饰性。整个楼部建筑轮廓有曲有直,对称协调、朴实美观。阙顶乃重檐庑殿式(蒲家湾无铭阙为单檐),刻有草叶纹的瓦当(筒瓦的瓦头),这是仿木结构最明显的例证。

图片7.png

渠县汉阙中比较有名的为冯焕阙、沈府君阙。冯焕阙位于渠县土溪乡赵家村。东汉建光元年(121年)建。原为双阙,现仅存东阙的主阙部分。由阙基、阙身、枋子层、介石、斗拱层、屋顶6部分组成,通高4.38米。仿木结构建筑,阙身正面铭文为“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”。阙上仿木结构的仿子、窗格、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优美,雕刻精致。

沈府君阙位于渠县汉碑乡汉亭村。东汉延光年间(122—125年)建。是渠县汉阙中唯一的双阙,子阙已毁。两阙相距21.62米,均高4.84米。双阙形体基本一致,皆由阙基、阙身、枋子层、介石、斗拱层、屋顶6部分组成。阙身正面均有铭文。东阙刻“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”,西阙刻“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”。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,下端镌饕餮。东阙内侧浮一青龙,西阙内侧浮雕一白虎。两阙楼四角雕力士,四面为汉代社会生产、生活情景及动植物的浮雕。神态生动、逼真,造型古朴、优美。

渠县汉阙是汉代建筑的记录和再现,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的生产水平和文化精神,是文明进程的实物标志之一,其雕刻简练精致,造型生动优雅,独具一格,充分显示了汉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技巧 。

早在1917年5月,法国考古学家维克多.色枷兰等到渠县考察,于1923年出版《中国西部考古记》和《中国考古调查图录》,发表渠县汉阙照片19张,轰动海内外。上世纪40年代,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、陈明达专程到渠县考察,发表专题研究文章。


全部

0条评论
暂无评论!